市交通委对“协调、联动,用‘连廊’等多种方案,破解社区‘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答复情况

来源:bgs 2018-07-01
字号
[ ]

社区“最后一公里”,是同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也是特大型城市亟需解决的难题。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交通流量大,同时还要考虑照顾老年人、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让更多行人避免日晒雨淋,为此,建设连廊等“立体化”的方式是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连廊”等多种方案为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一、连廊是上海特大型城市慢行交通的重要举措

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特大型城市来讲,为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为行人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建设立体化的空中连廊是有效手段。通过天桥、建筑二层连廊、地下通道、自动扶梯等多元步行设施,与车行道完全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步行路径。使工作通勤者、观光购物者、行人都能在公共交通站点与目的地实现快速转化,有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

2016年,市规土局联合我委发布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对本市街道的功能、分类、规划、设计等提出了改善建议,旨在改善市民慢行交通的出行环境。提出活力街道的目标之一就是活动舒适。设置建筑挑檐、骑楼、雨棚,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遮阴挡雨。目前,我委正会同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市绿化局与各区相关部门结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和实际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慢行网络系统,不断改善市民慢行交通环境。

近年来,随着本市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于改善步行等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市交通委会同各区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市民步行空间的改善和治理,对于重点商业区和部分人流量较大的地铁车站,研究实施了一批二层天桥连廊和地下人行通道,在二层天桥连廊建设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阴雨天和夏季高温日的遮阳挡雨需求,设置了部分遮阳挡雨设施,切实改善了广大市民步行集中区域的步行空间环境。

同时,在大型商业中心等公共活动中心区的规划中,已采取以慢行为导向的交通方式,优先安排慢行系统,在客流量大的公共活动中心区域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形成连续、完善、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串联公共活动中心区、居住社区和公交站点。

二、本市连廊建设推进现状

连廊在城市建筑密度高、人流量大的地方更能发挥作用。上海市区空间有限,进行大面积规划改造的难度较大,同时连廊建设涉及控制性详规调整、历史风貌区保护、老城区道路建设条件制约、以及居民私人权益、现行物权法规等限制,在推进连廊建设方面难度不小。如在中运量交通建设时,关于沿线天桥增设电梯的需求,市交通委与市交投集团(中运量建设方)就委托市政设计总院对沿线天桥增设电梯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方案专题研究,认为近期较难实施。由于现有人行天桥多在市中心,土地狭小,受制于现有的空间条件及天桥电梯、扶梯加装等牵涉动迁、地下管线及地铁等问题,实施难度较大。但对于今后新建天桥,有关部门已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和施工前考虑配置电梯、扶梯的需求。

关于居住区与交通站点建设连廊的,由于受到私人产权、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通行、周边建筑物权等限制,建设案例非常少。为此,连廊建设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连廊体系建设,提升使用效率,使连廊真正联通和激活城市空间。下一步,在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时,可统筹规划,考虑住区与交通站点连廊建设需求,选取条件成熟的,试点建设推进。

三、多策并举,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难题,满足市民多样性的交通需求,自2011年3月份开始,市交通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发展“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该类型线路采用长度为7米左右小型公交车辆,在一定范围内连接轨道站点和公交枢纽,以及周边的居民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大型商场等客流集散点,提供短距离公交接驳换乘服务;线路长度原则上不大于5公里,远郊区(县)可适当放宽,以接驳为主。截至目前,全市已开通“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204条(执行一元票价,换乘优惠后实际为免费),这些线路共服务居住小区600多个,衔接13条轨道交通线路约100座车站。

关于交通站点与住区连廊的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大型居住社区、商业区与轨道交通站点间试点建设“连廊”步行系统建设。通过试点推进,开展连廊建设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协商机制、资金支持等研究,并及时总结经验。下一步,市交通委将与规划、住房、建管、环保、绿化市容、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将加强沟通和协作,继续深化相关工作,不断完善市民出行条件。

分享到:
打印 关闭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