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委对“关注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的答复情况
收到该提案后,我委会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属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等对提案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工作,针对提案的建议,实事求是,部分予以吸收,部分待国家政策明确后加强监管,推进下步管理工作。
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沪投放首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为市民短途出行提供一种新的选择,行业开始兴起。2017年以来,企业车辆投放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同年8月1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8月18日市交通委发布暂停新增投车辆放告知书,此时全市车辆数已超170万辆,城市运行秩序受到严重影响。9月全市开展专项整理行动,11月市政府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全市车辆实行“总量控制、牌照管理、动态调节”的总体思路,并建立全市车辆信息服务平台。按照道路停放设施能力、公共交通接驳需求和道路非机动车通行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本市合理总量约80万辆(中心城区60万辆,郊区20万辆)。
2018年6月市交通委会同公安机关本着“真实需求、真实车辆”的原则,完成全市约90万辆单车电子注册工作。同年12月受到季节、天气、价格、车辆完好程度、企业经营状况和运维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市信息服务平台显示月活跃车辆数约56万辆,日均活跃量约25万辆,日均骑行量约115万次。2019年3月份,平台显示月活跃车辆数约为44万辆,日均活跃车辆约为18万辆,日骑行次数约为64万次。
2018年本市开始对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核,由第三方机构从运营服务水平、对接数据质量、管理响应速度等几个维度展开,这些考核结果每半年向企业通报,下阶段将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不同企业的注册车辆数量。
一、关于政府部门牵头研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建议。据部分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可以判断行业企业在除去车辆制造成本外仅在本市收支基本平衡,如将造车成本计算在内的话,均处于巨额亏损状态。摩拜单车和哈罗单车因有美团、蚂蚁金服的支持外,其他企业如OFO小黄车、赳赳单车均面临经营困难,如果没有后续资本的进入,企业难以维持。部分企业逐步收缩单车板块业务,部分企业则引入网约车、顺风车等新概念,包装自身以获取新的融资,这样的做法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共享单车经营的范畴,亟需有新的监管规则来予以规制。我们认为,除了寄希望于新资本的注入外,企业应当开始考虑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车辆安全性能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其使用期限,并对报废车辆合理回收再利用,以降低车辆的成本。此外,企业要进一步通过使用协议规范用户行为,对用户违法停放和骑行的行为,予以经济上和信用上的制约。近期,部分企业开始提高骑行价格,希望可以从价格战的思路逐步转为常态可持续的经营思路,管理部门也将持续关注。
二、关于加强共享单车的押金管理的建议。由于部分企业经营和自身管理等问题,频现资金短缺或倒闭状况,企业延长押金退还期限或限制每日退还人数,经媒体报道后部分用户集中赴企业办公地排队退押金。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将督促企业畅通退押金渠道,优化退押金流程,加快线上退押金进度,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此外,由于资金监管属于国家立法权范畴,本市指导意见主要是按照国家指导意见精神,据悉交通运输部正会同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研究制定《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征求意见稿已对外发布,该办法一旦颁布,我们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协调各部门落实本市各项监管措施。
三、关于必要时政府给予一定形式补贴的建议。大城市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使用多种解决方式,有的属地政府提供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包括公共自行车、短驳公交等,而居民通过自备助动车自行车出行或接驳公共交通也占相当比例。一些企业在郊区运营后也发现,当地的用车需求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有些出行需求难以用单车的方式解决。所以,需要准确评估不同地区的出行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解决方案。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属地政府合作,为不同地区“定制”出行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也鼓励企业与属地政府在重点地区研究新型停放设施设备,加强智能精准调度和运维,降低政府和企业双方的维护人力和驳运车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