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委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3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进街道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提到的人行道、无障碍设施、井盖等问题确实是影响道路设施运行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对上海代表团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工作指示,市委办公厅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对标东京等国际上精细化做的比较好的城市时,我们也认识到上海道路设施的运营养护状况与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自2018年起,以创建城市精品示范路、公路文明样板路为载体,以提高道路路面平整度,改善人行道缺损、翘起、松动、碎裂等问题为目标,开展了道路设施整治。在整治过程中,发现仅以现有的道路养护技术标准无法做到道路的精细化管理。2018年至今,相继颁布了《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等技术性文件,指导上海市城市道路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全寿命周期和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导则》按照“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安全有序、设施友好、全寿命周期、全要素管理”的理念,提出六大管理目标:一是大力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二是优化完善集约便捷公交设施;三是适当提高道路设计养护标准;四是有效协调附属设施相互关系;五是着力加强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六是着重强调道路掘路与日常养护要求。
一、提升交通设施运行服务品质的相关工作
(一)提高人行道安全、质量、舒适度方面
上海市编制了《城市道路防护设施技术标准》,充分发挥道路防护设施作用,防止车辆闯入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各区道路进行属地化管理,对于尚未安装道路隔离设施的路段,由区道路管理部门联合区交警开展排查,根据交通组织、行人密集度、街区特点等梳理增设需求及是否具备安装条件。
编制《导则》的目标是基于现行标准,提高技术指标要求。结合多年来上海人行道铺面出现的问题,对人行道尺寸、日常养护要求、养护维修工艺、铺设工艺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作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注重人性化、舒适度、板材质量、铺装工艺的改进,例如杨浦区政通路设置了一条现浇人行道,方便拉杆箱、轮椅通行;以及虹口区松花江路采用预制人行道板等。从人性化角度推荐在交叉口、人行道出入口的位置,与车行道设置无高差顺接施工;从提高人行道平整度、板材翘起方面,建议采用湿法铺设人行道;从美观、实用等方面考虑,建议在人行道采用隐形井盖、艺术井盖,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等;从完善无障碍设施功能方面,对盲道的贯通性、连续性、宽度等做了具体要求。
(二)无障碍通行设施规范设置方面
无障碍通行设施包括盲道、轮椅通行缘石坡道、无障碍电梯等,我市设有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总队(市住建委)。目前,缘石坡道的设置率可以达到90%以上,部分道路红线范围外广场、商场、地铁进出口等设施由权属单位根据无障碍设规定设置衔接的坡道。
目前盲道的设置因受人行道通行空间的限制,存在不贯通、不连续、被占用等问题。存量盲道在没有设置条件的情况下以建提示盲道为主,有设置条件的,结合架空线入地、人行道整治、道路改扩建等工程同步增设。《导则》对人行道无障碍设施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确保在城市商业街、步行街及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的人行道上应设置连续的盲道,并要求井盖和盲道一体化设计(《导则》5.4章节提出人行道宜采用隐形井盖)。同时规定要求在交叉口、出入口和路中过街处采用全宽式单面缘石坡道或三面缘石坡道,利于无障碍人士人性化出行。
(三)城市井盖方面
城市道路上的井盖主要涉及的主管部门有10余家,各类井盖总量达600多万。目前因井盖沉陷影响道路平整度的问题比较突出,道路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井盖的治理工作。以2020年第一季度的区管道路路况质量评价为例,巡查发现的道路病害中,井盖(框)差问题占所有病害的45%及以上。在市网格化巡查立案分类处置中,各类井盖问题也比较突出,具有井盖案件数量大、井盖权属种类繁杂和病害处置率低三大特点。目前,市、区道路管理部门会同各管线权属单位针对井盖“路框差”“盖框差”问题,源头上结合架空线入地、道路大中修、创建示范路等工程,调换防沉降井盖。对于存量井盖,开展井盖高差病害专项整治,各自负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基本构成。去年的举措主要有:一是联合发文,抓好源头管理。充分利用好架空线入地改造契机,我委会同市住建委、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发文,要求人行道井盖采用装饰井盖,结合路面整治统一调换防沉降井盖。同时,市道路运输局在市管道路大中修、路面整治等项目上,全部调换防沉降井盖;各区在区管道路大中修、精品示范路创建过程中,统一调换防沉降井盖,从源头上减少高差问题。去年结合架空线入地、道路大中修、创建精品示范路等共调换防沉降井盖13000个。二是细化机制,提升整治标准。市道路运输局会同市通信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推进通信信息检查井盖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专项整治过程中使用自调试防沉降窨井盖盖框,市通信管理局要求邮电设计院参与研发防沉降井盖,电信公司已在整治过程中率先采用防沉降井盖。三是搭建平台,加大推进力度。市层面,市道路运输局通过行业例会等,通报井盖整治进度,传达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节点;区层面,各区交通委、道路管理机构牵头召开井盖整治会议。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举措
非常认可您提到的几点提高城市品质的建议。结合您的建议和我们目前的工作目标,拟进一步完善相关举措。
(一)结合大中修改扩建等项目,试点平层街区道路
上海在2019年推出了《街道设计导则》,对步行街、商业区等街道布局进行了平层街道设计研究,并开展了部分平层街道案例应用实践,如普陀区甘泉路、梅川路步行街,黄浦区雁荡路和南京东路步行街等。平层街道适用于窄路密网情况下的慢行通道设计,针对道路网密度较高、间距较近情况下的车行人行交通进行适当分离,更能体现人性化设计。采纳您的建议,我们将结合道路的改扩建或者大修工程,试点平层街道的建设。
(二)结合人行道整治行动,完善道路无障碍设施设置
2019年我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本市城市道路路面及人行道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沪交设〔2019〕295号),各区结合架空线入地、双迎保障、道路设施大中修等工程,年内开工了404项提高道路路面和人行道平整度的整治任务。在此基础上,2020年继续开展道路路面及人行道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已经排摸了600多项整治任务,并排定整治时间,持续不断逐步解决本市道路存在的路面破损、平整度不佳,人行道道板缺损翘动,以及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目前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度道路路面及人行道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沪道运设养〔2020〕77号),开展2020年提高路面平整度和人行道专项整治。
针对人行道翘起、破损、道板松动、无障碍设施不连贯、设置不标准、井盖平整度等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同步结合新改建、整治项目在建设阶段要参照《上海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导则》《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标准,从源头上采取措施确保不留后患。例如采用防沉降井盖、大尺寸或现浇人行道板等。二是区道路管理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职能,以提高人行道板质量和施工质量为目标,加强对人行道日常巡查,对道板破损、翘动等病害即知即改。结合本区人行道整治工作,逐步淘汰强度低、尺寸小且砖倒角大、摩擦系数低造价高的人行道板。三是提高人行道日常养护维修率,重点解决雨后积水、坑洼不平等现象。四是整治项目无障碍坡道设置率达100%,提示盲道科学合理,行进盲道连续无阻挡。五是开展人行道铺面材料质量飞行抽查,重点对各类混凝土制品如预制块、侧平石等进行强度抽样检测,不合格的纳入通报问责。六是联合市住建委,结合合杆合箱整治工作开展人行道空间净化工作,合理设置人行道非机动车停放点,确保人行道、盲道通行顺畅,设施设置有序。七是每月每区抽查20%的道路进行路况巡查,重点巡查车行道、人行道、井盖、桥头跳车等,每季度形成《上海市道路路况评价报告》,通过评价指标考核进行全市排名,对巡查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置建议。
(三)结合特色街区的建设,试点文化井盖的设置
目前上海结合特色街区、金融区、示范区等建设,在试点艺术井盖、文化井盖,例如陆家嘴金融区的二十四节气井盖,正在规划的黄浦区一大二大会址周边的红色小径文化井盖,迪斯尼周边特色井盖,鲁迅小路特色井盖等。在井盖色彩、趣味性、规模性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我们拟结合特色街区的建设,井盖整治等工作,融入文化井盖。
(四)结合5G技术应用,推进道路设施养护运行智能化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到,加快我国智慧交通的发展。通过集成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传感、控制等技术,使人、车、路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从而实现实时、准确、高效、安全、节能的目标。要大力推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清洁能源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低碳清洁绿色的交通能源“一张网”格局,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发展。
我委按照国家“交通强国”“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智慧高速公路和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批智慧高速公路试点工程。智慧道路将以提升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总体目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与高速公路运维和管控的深度融合,实现由人工经验决策向智能数据决策的转变、被动管理反应向主动干预防控转变、事后追溯向事前预警转变,创新信息驱动的高速公路智能运维、管控与服务新模式,显著降低安全事故、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智能水平、优化服务品质。结合“十四五”总体规划,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示范、边辐射”的推进原则,分成三个阶段推进智慧道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