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委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04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2021-11-17
字号
[ ]

“关于加快停车场智能化技术改造,缓解城市停车位供应不足、停车难等问题的建议”提案的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截至2020年底,本市注册小客车共有397万辆,另有长期在沪外牌小客车158万辆。本市小客车泊位共有534万个,其中,居住小区内划线小客车泊位354万个,老旧小区和医院在特定时段的停车矛盾较大。为缓解本市“停车难”矛盾,市交通委会同相关部门、各区政府积极开展停车治理工作,建管并举、综合施策,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利用新型智能机械设备提高空间利用率

经梳理,目前在推广建设的高土地利用率、智能化停车设备,主要包括:一是垂直盾构技术沉井式车库,可利用中心城区边角料地块建设停车设施,已应用于南京市建邺区儿童医院项目。二是停车机器人车库,主要适用于新建集约型地下车库和已有地下车库的改造,已应用于本市临港科技城创晶科技中心项目。三是SSP智能停车设备,能够同步并行处理多辆车的存取需求,适用于各种停车需求场景。

近期,市级层面已在牵头研究相关技术,部分区也在积极选点,与相关设备(服务)供应商进行前期技术方案研究和合作模式磋商。下阶段,市交通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区)协调推进试点项目落地,跟踪评估试点项目实施效果,根据评估情况,研究后续推广计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市场化运作机制。

二、利用智能诱导技术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

今年,智慧停车已被列为“新基建”首批示范工程,市交通委以徐汇区西岸传媒港特大型地库为建设重点,先行开展技术测试,主要考虑综合应用高精度电子地图、北斗室内导航、自动泊车、充电机器人、数字人民币、5G等多种新技术模式,探索实现覆盖“信息查询、泊位预定、路径规划、场内导航、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出行停车全过程的停车信息服务。今年,还将制定发布《本市智慧停车场(库)建设导则》,明确本市智慧停车场(库)建设技术要求、运维模式等,指导“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广智慧停车场(库)建设。同时,进一步升级优化本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及配套“上海停车”APP、小程序,为行业数字化转型、高效化监管、便捷化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综合施策缓解停车矛盾

1. 开展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去年,市委、市政府将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纳入16项民心工程,由市交通委牵头,聚焦老旧小区、医院在特定时段“停车难”问题,结合外部规划新建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共享、挖掘老旧小区和医院内部潜力开展新建等方式,计划到2022年推进全市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万个公共泊位,并通过总结评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市交通委会同十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结合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建设停车设施,结合美丽家园建设、旧住房更新改造内部潜力增建停车设施,结合市政道路开放临时停车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共享利用。截至10月底,全市已创建64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8200余个公共泊位,内部挖潜增设3200余个泊位,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共享泊位2000余个。

2. 完善小区绿化调整办法。2017年,市房屋管理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修订完善了《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实施办法》,增加了“以立体绿化的形式折补因地面绿化减少的面积”等内容。从老旧小区情况来看,虽调整困难较大,但仍可从实际出发,在各类构筑物(附属设施)屋顶或周边,采用立体爬藤、绿廊棚架等形式予以实施。

3. 科学设置道路停车位。公安交警部门会同交通管理部门,依托“易的PASS”系统对本市道路拥堵、行车道流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规划道路停车场布设,弥补配建车位不足造成的停车缺口。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道路停车场3654处,泊位12万余个。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公交站、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周边等有临时停靠需求的区域开展梳理排摸,并按照疏堵结合、严宽相济的理念,设置禁止长时间停车线(黄虚线)1560处,有效缓解部分禁止停车路段的临时停靠需求,平衡道路畅通与停车需求之间的矛盾。

下阶段,市交通委将依托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的推进机制,按照“适当满足基本停车需求,严格控制出行停车需求”的原则,通过数字化赋能、精细化管理,提高既有停车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MaaS(出行即服务)系统的建设,引导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倡导绿色集约出行,从源头上减少小客车出行的需求,缓解“停车难”矛盾。

感谢您对上海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到:
打印 关闭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